李廷栋
中国科学院院士
李廷栋,1930年出生,河北栾城人,地质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学部主席团成员,国土资源部咨询研究中心和中国地质科学院研究员 。河北地质大学名誉校长。1953年从北京地质学院(现中国地质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地质部机关;1954年被派赴冶金部成矿理论学习班;1965年被调任地质部川西地质综合研究队队长,赴川西进行地质调查;1980年担任中国地质科学院院长;1986年调任地质矿产部副总工程师;199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98年担任中国科学院地学部副主任。主要从事区域地质研究和地质编图,主持或参加了大兴安岭北部、四川西部、喜马拉雅和青藏高原等地区地质调查研究,主持完成了南极岩石圈构造及矿产资源潜力的研究 。先后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地质矿产部科技成果一等奖,国家海洋局科技成果特等奖,国土资源科技奖二等奖、国家图书奖及国家科技图书二等奖等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李廷栋通过中法喜马拉雅地质构造合作研究,提出青藏高原“陆内俯冲—地壳分层加厚—重力均衡调查”的高原隆升模式,证实高原大幅度快速隆升始于第四纪。致力于中国地质综合研究,主持编制了中国地质图集、矿产图集等系列图件,系统总结和较全面地反映了中国及亚洲地质的时空发育规律 。
武强
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
武强,1959年出生,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人,1982年毕业于河北地质学院(现河北地质大学)水文地质专业。1991年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水文地质专业获得博士学位。201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2021年5月当选为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 。2022年入选为中国地质学会首批荣誉会士。2023年当选为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现任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委员,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煤矿水害防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 。1999年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2008年获得国家安全生产科技成果奖一等奖;2010年获得中国煤炭工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011年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排名第二);2017年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2000年获得国家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基金资助;长期从事矿山水防治与资源化利用教学和科研工作 。在中国煤矿顶底板两大主要突水灾害预测预报方法与防控技术和矿井水防治、利用、生态环保三位一体优化结合模式以及矿井充水条件三维可视虚拟化分析系统研发等方面,取得了多项重要成果。先后出版中英文专著13部,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SCI检索60余篇;主编国家技术标准和工具书多项 。入选Elsevier2020年度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 。
侯增谦
中国科学院院士
侯增谦,1961年出生,河北藁城人,1982年毕业于河北地质学院(现河北地质大学)地质系。研究员,理学博士。201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副主任、党组成员。历任中国地质科学院院长助理、副所长、所长。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973项目首席科学家、深地资源项目负责人。兼任国际地学计划(IGCP)中国委员会主任、中国青藏高原研究会副理事长、国际应用矿床地质学会(SGA)区域副主席等职。长期从事金属成矿理论与资源勘查技术研究,创建了碰撞造山带成矿理论,构建了碰撞型斑岩铜矿、褶冲系铅锌矿、碳酸岩型稀土矿等成矿新模型,阐明了大陆碰撞过程中金属富集机制和成矿机理,揭示了区域成矿规律,理论指导青藏高原找矿取得了重大突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国土资源科技成果一等奖4项,以及李四光地质科学奖和国际经济地质学会(SEG)区域副主席讲席奖,主编英文专集4部,出版中文专著4部,发表SCI论文248篇,SCI他引13000余次,连续多年入选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
毛景文
中国工程院院士
毛景文,1956年出生,山西运城市人,1978年毕业于河北地质学院地质系。1988年获得中国地质科学院博士学位,矿床地质与矿产勘查学家,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研究员 。1995年至2015年担任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副所长;1998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2007年担任国土资源部成矿作用与资源评价重点实验室主任;2011年获得“李四光地质科学奖”称号。201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2018年获得国际矿床成因协会杰出成就奖。现任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研究员、自然资源部成矿作用与资源评价重点实验室主任,兼任中国地质学会矿床专业委员会主任。毛景文院士是我国矿床学领域在经济地质学家学会(SEG)、国际矿床成因协会(IAGOD)、应用矿床地质学会(SGA)三大国际组织中获得终身学术成就奖的第一位矿床学家。国际矿床地质学会(SGA)理事;国际矿床成因协会副主席;国际核心期刊《Ore Geology Reviews》副主编;中文核心期刊《矿床地质》主编;国土资源部成矿作用和资源重点实验室主任;作为首席科学家或项目负责人,先后承担国家“973”重大基础研究项目、国家科技找矿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基金项目和中国地质调查局的地质调查项目。
成秋明
中国科学院院士
成秋明,1960年出生,山西太谷人,1978年就读于河北地质学院(现河北地质大学)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专业,经推荐,转入长春地质学院学习。国际知名的数学地球科学学家和矿产勘查学家。1994年获加拿大渥太华大学地学博士学位,1995年获得IAMG杰出青年科学家奖(The President's Prize);2008年获得IAMG最高奖—克伦宾奖(William Christian Krumbein Medal);2012年当选国际数学地球科学学会(IAMG)主席,是担任该职位的首位非欧美学者;2016年当选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IUGS)主席、并获得中国地质调查局“李四光学者”荣誉称号;2019年11月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2020年当选欧洲科学院(AE)外籍院士,为推动数学地球科学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2021年获国际应用地球化学家协会(AAG)-最高奖;2021年9月当选2022年IAMG杰出讲席(Distinguished Lecturer -IAMG DL),他是当选IAMG DL的第一位亚洲学者。2022年12月5日当选为国际科学理事会(ISC)会士。
谢玉洪
中国工程院院士
谢玉洪,1961年出生,河北沧州人,1982年毕业于河北地质学院(现河北地质大学)金属与非金属地球物理勘探系。2005年毕业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获理学博士学位。2021年11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2022年10月,当选为中国地质学会荣誉会士。 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授权发明专利24件。是油气勘探和工程管理专家,教授级高工,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李四光地质科学奖获得者。2013-2015年7月,担任中国海洋石油南海西部石油管理局局长、党委副书记,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湛江分公司总经理、党委书记。2016年5月,担任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总地质师、中国海洋石油有限公司执行副总裁,兼有限公司勘探部总经理。2017年11月,担任中国海洋石油集团有限公司总地质师。谢玉洪主持创立了海洋油气“集群化价值勘探”工程管理体系,创新提出海洋深层、深水等领域油气地质理论,攻克高温高压多机制压力预监测、海洋丛式钻井防坍塌等关键技术,高效建成中国海洋深层和深水、高温高压、边际断块四大勘探工程,获重大油气发现,开辟了中国油气增储上产新领域并先后发表论文59篇、出版专著9部。
李文鹏
俄罗斯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
李文鹏,1959年生,山西万荣人。1981年毕业于河北地质学院(现河北地质大学)水文工程地质系。1985-1991年先后为中国地质科学院硕士和博士研究生,1991年获理学博士学位。俄罗斯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博士生导师,曾任中国地质调查局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中心主任、党委副书记;现任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国土资源部地质灾害应急技术指导中心)党委书记、副院长。2016年6月20日,李文鹏出任《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杂志主编;现任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自然资源部地质灾害技术指导中心)首席科学家,中国水资源战略研究会第一届理事会理事。任国际水文地质学家协会免费委员及中国委员会副主席;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以及西北大学、北京大学工学院、吉林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兼职教授;《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编委会委员及副主编与《地下水》编委;中国地质学会水文地质专业委员会副主任、环境地质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岩溶地质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地质学会灾害研究分会委员;国土资源部地下水科学与工程重点实验室客座研究员;全球水伙伴中国委员会技术委员会委员;中国水利学会水资源专业委员会委员;国土资源部矿山公园评审办公室主任;全国国土资源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分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长期从事西北干旱区地下水资源勘察、评价和研究工作,盐湖地区溶解开采以及矿山环境恢复治理与地质灾害勘查防治等技术工作。合作完成生产与科研报告70份,发表论文110余篇。出版《中国西北典型干旱区地下水流系统》《塔里木盆地地下水开发远景区研究》《水资源实时模拟管理系统及其在山东临淄地区的应用》《西北内流盆地水资源优化调控与优化利用模式》《Strategies and Techniques for Groundwater Resources Development in Northwest China》《地下水监测、信息系统、模型及可持续开发》和《5.12汶川地震典型地质灾害遥感影像研究》等9部专著。获省部级一、二、三等奖共13次。1997年被授予“全国地矿系统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 1998年入选国家人事部“百千万人才库”,1999年获政府特殊津贴。
贺可强
俄罗斯国家工程院、自然科学院双院士
贺可强,1960年12月出生,1982年7月毕业于河北地质学院(现河北地质大学)水文工程地质系,曾于1982年—1996年期间在我校水文工程地质系从事教学工作。2019年6月当选为俄罗斯国家工程院和俄罗斯自然科学院双院士。现为青岛理工大学土木工程学院二级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国家重大科技专项评议专家组召集人,山东省“一事一议”杰出人才,青岛市顶尖人才奖励计划获奖者。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兼职博士生导师,青岛理工大学岩土工程研究所所长,山东省地质环境与效应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山东省土木工程高峰学科带头人,同时还兼任中国地质学会工程地质专业委员会委员,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Engineering Geology and the Environments(IAEG)中国国家小组成员,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编辑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院工程地质力学重点实验室客座研究员,国务院三峡工程库区地质灾害防治专家库成员,长江三峡滑坡国家野外观测研究站特聘教授,The University of The Pacific(美国太平洋大学)客座教授,浙江工业大学兼职教授等,国际著名专业英文期刊“Environmental Earth Sciences”、“Natural Hazards”、“Engineering Geology”、“Clean Technologies and Environmental Policy(CETP)”、“Arabian Journal of Geosciences”等期刊特邀评审专家。
张作辰
俄罗斯科学院院士
张作辰,1963年出生,河北藁城人。1982年毕业于河北地质学院(现河北地质大学)水文地质工程地质专业。1982年7月至1985年8月在地质矿产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研究所工作;1985年9月至1988年7月在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及工程地质专业学习,获硕士学位;1988年8月至1989年9月在河北地质学院(现河北地质大学)水文地质系工作;1992年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专业学习,获博士学位。俄罗斯科学院院士。曾任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自然资源部地质灾害技术指导中心)副院长(副局级)、党委委员。现任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副所长、党委委员 ,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张发旺
俄罗斯科学院外籍院士、联合国科学院院士
张发旺,1965年出生,河北深县人。1986年毕业于河北地质学院(现河北地质大学)水工系。中国地质调查局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中心党委书记、副主任、二级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水文地质与环境地质专家,俄罗斯科学院外籍院士、联合国科学院首批院士。中国地质学会水文地质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国际水文地质学协会(IHA)中国委员会秘书长,河北省地质学会环境分会主任,中国土地复垦学会常务理事,科技部国际合作项目评议专家。主要从事矿区水文地质环境地质、岩溶水文地质环境地质方面的研究;提出了“矿业开发环境地质链及其控制”理论方法,阐明了矿业开发环境地质问题“链状效应”,提出了控制技术,提出了“含水层再造”的概念,在利用优化的含水层再造成果保护含水层技术方面取得突破,尤其是在煤层顶板结构与采动应力对含水层再造作用模式及煤层顶板含水层再造的采矿工程实践方面处于国际理论和实践前沿。在城市地质环境风险评估方面,开展了城市地质环境风险评价理论与技术研究,对城市发展与地质环境适宜性评价及耦合模型方面有所创新,并建立了一套城市地质环境风险调控技术;在水文地质编图方面,编制了亚洲水文地质图、地下水资源图及地热分布图等。发表学术论文125篇,其中SCI论文27篇,编著出版学术专著6部。
申旭辉
国际宇航科学院通讯院士
申旭辉,1965年出生,湖南衡阳人。理学博士,二级研究员。1987年毕业于河北地质学院(现河北地质大学)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专业。我国地球物理场卫星计划的发起者和学术牵头人,长期从事空间地球物理观测技术和灾害遥感应用研究与工程实践。现任应急管理部国家自然灾害防治研究院总工程师。国际宇航科学院(IAA)通讯院士。“张衡一号”电磁监测卫星计划首席科学家兼工程副总设计师,兼任中国地震学会理事、空间对地观测专业委员会主任、国家遥感技术标准化委员会委员、中国地震局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中国航天战略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委员、亚太空间合作组织专家委员会委员、国际空间科学研究所咨询委员会委员、中欧航天合作联委会电磁卫星联合工作组组长。主要研究方向:新构造与地震构造、遥感地学应用等、青藏高原、中亚与东北亚地区新构造变形过程及其对大陆内部变形的影响;空间对地观测技术、尤其是成像和非成像遥感技术在地震科学领域的应用研究。主持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基于空间对地观测的地震监测技术预测方法与应用示范”,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计划重点项目“地震电磁卫星观测技术数据处理与应用研究”,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重大专项“遥感地震监测与应急应用示范工程”等,是中法、中俄、中意、中美、中乌航天合作地震卫星工作组中方负责人。
李秋梅
俄罗斯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
李秋梅,1966年出生,1989年毕业于河北师范大学外语系,获文学学士学位,2003年获河北师范大学文学硕士学位。河北地质大学教授。外交学院俄罗斯研究中心客座教授、俄罗斯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对外汉语、中俄比较文化、翻译等。从1989年7月起至今在河北地质大学工作,其间,受教育部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派遣赴俄罗斯从事汉语教学工作:2004—2007年在莫斯科国立语言大学,是我校第一位国家公派出国长期任教的汉语教师,与著名汉学家乔名娜教授(Демина Нинель Андреевна)共同开设的俄汉双向翻译课成为在俄罗斯汉语教学界具有重要影响的课程;2012—2020年在俄罗斯外交部莫斯科国立国际关系学院,开设了俄汉翻译课,是该校历史上第一位开设翻译课的外教。李秋梅为俄罗斯培养了一批知华爱华友华的汉语人才,其中多人为中俄高层会晤担任翻译、在俄罗斯驻华和驻东南亚国家使领馆担任外交官、在上合组织总部及北京秘书处工作等。李秋梅在俄罗斯汉语教学与研究领域有着广泛的影响,是俄中友好协会的重要顾问。在莫斯科三次(2013、2013、2019)现场聆听习近平主席的重要演讲,三次(2013、2014、2019)现场聆听普京总统的重要演讲。在莫斯科参加“2019中俄全球治理圆桌论坛”并作为嘉宾发言。曾经担任全俄中学生汉语桥比赛评委会主席,多次担任全俄汉语桥大学生、中学生大赛及全俄汉语类各种大赛评委。2018—2019年间,李秋梅组织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团队参加中共中央党史文献研究院《胡锦涛文集》及习近平主席重要报告的翻译,高质量地完成了翻译任务,得到中共中央党史文献研究院第六研究部俄文处高度赞扬。多次赴俄罗斯、蒙古、意大利、中国香港等参加学术会议或访问学习。主持和参加科技部、河北省科技厅、河北省社科联项目四项,在俄罗斯重要学术期刊及中国多家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近四十篇,其中两篇被《西伯利亚高校学报》全文转载,主编词典一部,翻译学术文献近三百万字,独立完成的翻译作品有《俄罗斯汉学奠基人——叛逆修士比丘林》《笔尖上的环球航行(1857—1860)》《汉语普通话和汉语方言音位系统——东西方文明交融视角下的研究》《尼古拉二世1890—1891年的东方之行》等。在我校工作三十多年来,为我校与俄罗斯及蒙古高校友好交往及凯洛林国际地质考察团框架内的各种会议和活动做了大量工作。2017年荣获蒙古资深教师协会最高奖和教师荣誉勋章(№9888),2019年荣获俄罗斯自然科学发展贡献奖和勋章,先后收到莫斯科教育局师资培训中心、伊尔库茨克科技大学、喀山大学、下诺夫哥罗德大学、梁赞大学、俄罗斯现代书法博物馆等的感谢信。俄中友协副主席、著名汉学家李克金(А.Н.Алексахин)教授在他的《致中国读者》中写道:“李秋梅是俄罗斯人民真正的友,是资深的俄语专家。”
【编者按】
2023年是河北地质大学建校70周年的校庆之年。始创于1953年塞外古城宣化,历经三次校名更迭,三次建设创业。七秩时光,栉风沐雨,薪火相传;七秩时光,阳光播洒,雨露润泽;七秩时光,克绍箕裘,踵事增华;七秩时光,润花著果,桃李芬芳;七秩时光,击楫勇进,踔厉奋发。为传承校史文化,延续“地大情结”,学校官方新媒体平台陆续推出七秩山海情“校史故事”“校史文物”“校史人物”等栏目,陆续征集、整理、发布一系列建校七十周年校庆主题校史文化融媒体作品。敬请关注!征集邮箱:hguxsw@163.com,欢迎广大师生、校友踊跃投稿。
来源:校友网